近期,國際上澳大利亞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羅斯等資源國家均出現了對礦產資源增稅的聲音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國內出現下調礦產稅建議,以圖增加國內礦石話語權。
在這輪增稅潮中,澳大利亞洲政府希望通過征收礦產稅,增加政府稅收。此舉導致了礦業集團的強烈抗議,甚至“犧牲”掉了總理,但政府最終推出了征收30%的礦產資源租賃稅。7月14日,澳大利亞政府預計,開征礦業稅收后,2012~2014年政府將增加105億澳元稅收收入。
澳大利亞等國政府想通過提高礦產稅,達到福利國民的目的。目前,各大礦業公司都實現了高度的國際化運作,成為了國際公司,這樣,鐵礦石等資源漲價的利好被輸送到了國外市場。
以力拓為例,它的主要資產是位于西澳皮爾巴拉地區的5座礦山,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,但力拓的股東大部分在澳洲之外。
力拓礦業集團的總部在英國,公司股權明明白白地寫著,力拓集團最重要的發行市場在倫敦,同時,力拓集團也在泛歐和美國交易所上市。而在澳大利亞上市的是力拓股份公司,同時也在新西蘭、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。力拓股份公司中,匯豐、JP摩根合計持股24.7%,僅兩大投行股權就占到了1/4。
這樣,鐵礦石的利潤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國外。有數據顯示,過去10年,澳大利亞礦業利潤飆漲了800億澳元,但同期政府礦業稅收僅增加90億澳元。
本國資源開采,得利卻被輸出到國外,本國政府難以接受這個局面,留給政府的牌不多,而提高對礦業的稅收將是最直接的方法,效果立竿見影。而且環境保護、礦山綜合治理等方面的托詞,政府可以隨手拈來,增稅合情合理,礦山公司難以從正面直接反擊,除了動用自身的潛在力量影響政府決策,剩下的只有服從。當然,礦山的力量足以強大到影響政府,6月末,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宣布辭職,成為澳大利亞40年來任期最短的總理。
在澳大利亞、印度等鐵礦石生產國加征礦產稅同時,國內出現降低礦產稅的呼聲。中國礦山行業提出,降低礦山稅,減輕鐵礦石開采成本,增強國內礦石供給,達到增強我國鐵礦石話語權的目的,但這是緣木求魚,得不償失。
首先,礦石開采成本高,減稅難以有效增產。我國礦山普遍有著品位低、埋藏深、伴生礦多等特點。礦石品位低,需要加工揀選過程,這大幅增加了礦石開采成本。礦石埋藏較深,大部分在地下100米以下,即便不征收礦產稅,迫于高昂的生產成本,難以有效增加供給。鐵礦石生產成本高,與國際礦山形成鮮明對比。澳大利亞、印度等國礦產,多為露天礦,開采便利,礦石生產成本低至二三十美元,而我國礦石開采成本都在100美元以上。我國鐵礦石自給率低,不在于礦產稅抬高了企業生產成本,而在于國內礦石開采費用高。
其次,加大開采,將形成對資源的浪費。由于我國礦山規模小、品位低,難以運用大型作業設備,礦山開采處于粗放式作業。比如河北等地,伴生的其他金屬不能得到綜合利用,被當做尾礦丟棄,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。如果降低稅負,將助長低品位礦山開采,造成環境破壞、資源浪費。
據測算,在鐵礦石價格達到每噸1200元,華北地區的鐵礦石開采品位能降到17%以下。如此低品位礦山開采,鐵礦石有效利用將成為難題,完全可以等到技術進步以后,再根據經濟情況綜合利用。
最后,加大開采,對環境的破壞更大。低品位礦山被大量開采,但國內礦山缺乏綜合治理,同時,由于相互間利益牽扯,地方政府往往監管不到位。礦山開采后,連礦坑回填都成了問題,其他的,比如生態地貌恢復等更加難以完成,這造成了當地生態的毀滅性破壞。
澳大利亞等國為增加國民福利,增稅無可爭議。盡管阻力很大,但符合國民利益,礦產稅提高后,還可以保護本國環境。而我國從增強國內礦石供給角度出發,建議降低礦產稅,實不可行,國內礦山生產成本高,即便免稅,增加的礦石也寥寥。這表面是以加強鐵礦石話語權為由頭,實則是礦山利益集團的游說。稅負要從保護資源、環境角度出發,切不可短視。國內礦山對生態環境、當地居民、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欠債,微薄的稅收甚至不足以彌補對地方生態環境的破壞,礦山減稅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。